2017年5月6日 星期六

《存在心理治療(上)死亡》



Existential Psychotherapy 
作者:Irvin D. Yalom 
譯者:易之新/譯




「你要當個瘋狂的智者,還是健康的笨蛋?」


        在生活中,有意無意總會覺察到自己身為人的存在,是有所限制的,大部份的人會別過頭去不看自己在擔心什麼,因為這些事實太讓人難以接受,而且無法改變。 

        亞隆將人類的有限性概括為四項:死亡、自由、孤獨和無意義。如果在心理治療的過程將這些議題辨認出來,幫助案主體會它們對自己的含意,會談將能進入更深的層次,並能幫案主得到長足的滿足。但首先我們要先能從厚厚偽裝的面紗中將它們辨認出來,比如死亡焦慮。 第一冊厚厚一本第一冊整本都在談關於死亡焦慮。我們每個人無一例外的都在步向死亡的路上,但大部份的我們在知道自己即將要死之前,都不曾好好地準備迎接死亡。

        根據研究,兒童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擔心死亡了,甚至比分離焦慮還要更為基本而直覺(分離焦慮也可以解讀為是害怕自己失去保護而擔心死亡),然而這樣的恐怖,除了我們將死亡的陰影實體化,變得怕黑、怕鬼,個體也產生兩種常見的防禦心理:幻想自己是特殊不死的,或幻想有一個終極的拯救者,拯救自己於無法逆轉的命運之中,這兩種人往往展現出不一樣的性格。 

         記得自己小時候最深的幾個印象,很多都跟死亡焦慮有關,在幼小的心靈中"死"這個詞令人震憾又帶著神祕的力量。一開始是小時候看了《所羅門‧格蘭迪》的一生的繪本,所羅門‧格蘭迪星期一出生,星期二受洗,星期三結婚,星期四生病,星期五病危,星期六死亡,星期日埋葬。這本畫風有點驚悚的繪本提醒了我們就算是一生七十年也可能像七天一樣稍縱即逝,這或許是對渴望”永恆”的想法的開端,只要時間有變化,事物便會消逝。 

        接著是關於第一次做夢的回憶:騎掃把橫飛過夜空的巫婆用怪笑宣告,”我要讓你死掉!”,以及自己在夢中被迫坐上一台車,只要沒有控制好,油門踩得超出界線就會死。晚上自己一個人睡的時候,只要失眠,就會害怕自己會因為不知名的原因突然死掉,或是身邊的大人可能會變成可怕的異形……入睡的焦慮好像真的是最難熬的。

         讓我想起榮格的著作,提到我們正處於一個分裂的世代,不但棄絕了古老的儀式,我們也不定睛向內看,而盲目的向外追求理性的成功。傳統的儀式在許多方面幫助我們渡過這些存在的焦慮,但現代人避而不談的結果,往往因為無以名狀的空虛造就很多病態。 

        記得以前讓我最震撼的,是我12歲時的澎湖空難,大批旅客開開心心地去旅遊,面對的卻是殘忍的死狀。如果人世的快樂隨時都可能破滅,那喜與悲有什麼意義?如果人難逃一死,難道我們的存在就是為了消失嗎?這樣的想法衝擊還在唸小學的我,確實讓我陷入一段時間的憂鬱。父母普遍不跟孩子談論存在議題,讓我們在存在議題所帶來的焦慮和空虛感中長大而不知道怎麼應對,如果是現在,我可能會告訴我的小孩:”你存在的每個當下都是很有意義的。”或是”死亡是未知的,朝著死亡前進的冒險旅程,並不比漫畫裡的冒險故事無趣。”。或許就像先民的儀式一樣,這些真的要經過一些重生蛻變,浴火重生的人生情節才能有自己的體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當代精神分析導論:理論與實務》:精神分析派典的異同&佛洛依德思想派典

Introduction to Psychoanalysis: Contemporary Theory and Practice  原文作者:Anthony Bateman,Jeremy Holmes  譯者:樊雪梅,林玉華 精神分析派典的異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