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6日 星期六

《存在心理治療(下)自由、孤獨、無意義》


Existential Psychotherapy 
作者:Irvin D. Yalom 
譯者:易之新


               我們的意志如何跳出由過去影響未來的宿命論,並真正的得到自由,並為這個自由負責,而不是被命運之流影響?很多占算背後的心理狀態可以為這本()冊做註解:對於孤獨一個人面對茫然未知的決擇與命運深深地不安、不想為自己的行為和決定負責,於是透過依賴占算來克服人要孤獨面對選擇的不安,因為人生永遠有別的選擇的幻覺,忘記了現在正在過的人生其實是一條快速駛過別條岔路的單行道,如果不專心開車的話,其實我們就會一直錯過選擇的自由。

               自由的另一面就是負責任,而這是十分沉重的,書中有提到許多隱藏起來的逃避責任型式。雖然人生可以像玩遊戲一樣,怎麼選擇都是獨一無二的體驗,如果是天生缺少焦慮的人想必可以玩得很快樂,有些人很難去理解做了錯事要負責,想盡辦法規避責任,但逃得了一時,逃不了一世。讓別人為自己做決定,或是常常為自己的事怪罪別人,都能讓自己免於自由的重擔。有些人讓組織文化/規則/權威等讓自己做決定,將自己內心的掙扎偽裝成外來的壓迫,難怪有人說,將自由送出去的安心,是從軍一種難以形容的快樂。

                孤獨的篇章提到,人在成長的過程中,終究會發現照顧著自己的父母必將離自己而去,而自己必須當自己的父母,帶來深深的孤寂和無助感。理解到這一事實的瞬間,人們會對掩埋在彼此相互支持、由關係所組成的世界底下其孤獨的本質,產生一種陌生的感覺。有些人透過融合,軟化自己的界線,才不會感覺到孤獨,如依賴、及虐待狅,都是將別人綁在自己身邊的傾向,但這只是有條件而非無條件的關係,終究會感到空虛。

               然而人和人的牽絆就這麼薄弱嗎?書中提到理想的交會「無所求的愛」,和因為拒絕孤獨而衍生的種種人際精神病理。其中,書中也提到治療者和案主的交會是最可貴的,具有特別的療效。移情的詮釋,治療師和案主兩人的關係是分析的手段和材料,但亞隆強調發展存在的關係,而非好似的關係
確實,病人只有一個治癒師,治療師則有許多病人,但每次治癒師跟病人工作時,是整個人和病人在一起,付出自己整個存有的,這也是治療發生療效的重點之一,當將自己最黑暗的一面說出來仍能被無條件的接納,是很珍貴的體驗。

            無意義,研究指出和精神病理有線性相關,如果感覺不到目標和理由,漫無邊界的空虛感和生活的痛苦時常會超越生存本能。亞隆指出三種存在病理:十字軍主義,透過一群人狂熱地追尋理想,抵抗無意義感。虛無主義者,主動地散布絕望及對意義的破壞,攻擊別人的意義,讓自己得到快樂,無所謂者,完全失去目標感,他們冷漠、憂鬱,常常痛苦地懷疑:如果每個人都會死,一切還有什麼意義?有些人也透過強迫的活動,如工作狂,逃避無意義的感覺。


          有了意義,我們得以將過去的經歷連到未來,找到方向往前走,但有時候,反思是在一個感到沒有意義的當下,不斷挖掘咀嚼體會的滋味,往往在這些時候我們才能體會到更根本的存在事實。幫助案主碰觸存在的核心,突破困境繼續往前,很喜歡存在主義治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當代精神分析導論:理論與實務》:精神分析派典的異同&佛洛依德思想派典

Introduction to Psychoanalysis: Contemporary Theory and Practice  原文作者:Anthony Bateman,Jeremy Holmes  譯者:樊雪梅,林玉華 精神分析派典的異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