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日 星期日

《動機式晤談法-如何克服成癮行為戒除前的心理衝突》



動機式晤談法-如何克服成癮行為戒除前的心理衝突
原文作者:William R. Miller,Stephen Rollnick



我們不能改變一個人,但確實能有效地促進對方的改變。

動機式晤談法的精神,在於"改變的責任"由當事人擔負
案主可以自由決定要不要接受治療及建議,
治療師則幫助案主意識到現有或潛在的問題,協助案主消除困惑和矛盾,
可以說是一種「以案主為中心」的療法。
但不是走羅吉斯路線,而仍具有相當的指導意味,有清楚的目的、策略、技巧。

促進改變的方式,傳統的「傾略式面質」是最容易引發抗拒的。
(就像白目的記者和嚴厲的警察在盤問犯人一樣)
但面質在動機式晤談中是很重要的,並非手段,而是目的,
是幫助一個人檢視和接受現實的方式。

當案主感受到他們目前的行為,與重要個人目標間有落差時,便產生了改變動機。
即使有動機,仍然會有「改變-退縮」的內心衝突,與若干的心理抗拒。

‧激發動機的方法:
就和動機一樣,「低動機」常被認為正說明了成癮者的人格特質「無藥可救」
但"動機"其實是一種準備程度或急迫程度的狀態
也就是可以經過技巧去引發的。

治療師的責任不只是提供建議,更要去激發案主的動機,增加他按照所擬的行動

1.表達同理心
2.創造不一致
3.避免爭辯
4.與抗拒纏鬥
5.支持自我有能感
自我效能是對應某一特殊事故挑或戰的能力和自信
-對責任的強調
-提供多種方法選擇(增加希望感)

‧「抗拒」常見有四種:爭論、打岔、否認、忽視
抗拒並不是成癮者的人格特質
而是成癮者內心矛盾的表徵,是一個正常現象,
然而,抗拒與與治療師的風格息息相關,
根據研究,越有同理心的治療師,治療的效果會越好。
(根據「非自願個案」一書的內容,"利社會增強"更為重要)

-取其所需,提供新的看法、新的資訊,而非強加觀念
-不直接提供解決途徑,讓案主積極參與
-回映(reflection)和重構(reframing)兩個實用的技巧,
回映是以新的字眼取代案主所說的話,或讀出他沒說出來的意思,
可以用來增強某些層面(對於案主主動說出要改變的話,一定要予以回映,讓案主可以再重覆聽到一次)
回映能讓案主用別人(治療師)的角度看到自己的問題,重構則是賦予事物另一面的意義。
肯定:當面直接的肯定
做摘要:強化所說的印象,也顯示自己有注意在聽案主講話,並準備讓案主繼續下去。
他有串聯的特質,可以突顯矛盾(一方面,另一方面......)

突破抗拒有以下幾個方法:

簡單回映
增強地回映(用一種誇張的手法來突顯矛盾)
兩面地回映(並置事物的正反兩面,讓案主看見矛盾)
移開焦點
稍加更動地同意(僅同意部份)
強調案主自己選擇(強調自我控制)
重構(先肯定案主的說法,再重新賦予意義)

‧「矛盾」是成癮行為的核心角色:


案主的內心常存在起伏不定,相互衝突的動機狀態,導致他們對治療師的一舉一動和話語都是敏感的
只要能處理矛盾心理,就能引發案主做決定,邁向改變
矛盾是"想改變"和"不想改變"之間搖擺不定的天平,
一旦治療師越想說服案主改變,
案主就會對無意識的內心衝突acting out,站在不想改變那一邊,
造成許多的「抗拒和否認」,讓治療師去扮演他內心衝突的其中一方。
這又激化了治療師內心對於案主「無可救藥」的感覺,可能最後導致「傾略式面質」、「面質-否認」的陷阱
應將矛盾視為正常,讓案主看到自己的矛盾,避免加入與案主的權力鬥爭。
在這裡,不去否認案主問題行為的好處,反而是客觀的拿出來討論,是很有益處的。





有時候就算案主已經能客觀地面對自己的問題,還是有難以突破的抗拒,
那是因為矛盾心理不是只關於理性,也關乎情感,
會引發情感情緒的,往往是問題行為中,最引起爭議和麻煩的部份,
我們要擴大這種落差,從內在引發動機,最後由案主自發表達。



‧助長案主做願意改變的表達,包括:
對問題的認知
表達對問題的關心(常透過非口語徵象)
直接或隱含的改變意圖
對改變的樂觀

可以透過直接問話,或說"還有呢?"引發案主的思考,支持案主的改變。


‧「改變五階段」:懵懵期、沉思期、準備期、行動期、維持期。
這五個階段並非是一條直線,
而是不斷循環向上的,
也就是,讓醫病雙方都建立觀念,如果從維持期又復發,而回到任何一個階段都是可預期的,不要因此灰心。

每一個階段需要的技巧都不一樣
判斷案主所在的階段很重要

首要的,是知道案主目前濫用的情形,和身在改變的哪個階段
光是評估案主的動機本身,就能帶來改變。
評估動機,包括"案主認知中濫用的好處或壞處"和"自覺對改變的準備程度"
其他要評估的,包括:
酒精藥物使用的種類、用量、頻率和自我監控程度
生活上的問題是否會影響治療
是否有依賴症候群
功能分析:濫用對案主的意義和動機
家族史
其他心理問題


應該避免用評估結果來證實任何事情,或逼使案主接受診斷或行動
可以用:「我不知道你將如何看待這一結果......」
來增加案主的主導權

‧有效短期治療的要素
F:Feedback結構化評估
R:Responsibility將話說明白:案主為自己負責
A:Advice清楚的建議
M:Menu提供多種治療方案選擇,增加案主決定權控制感
E:Empathy:同理式面質
S:Self-efficacy:治療失對案主要有足夠的信心,希望他能改變

‧初次會談的陷阱:
-「一問一答」的陷阱:開放式問題後,可先回應式傾聽,不要一直問問題,簡單的資料收集,能先讓案主填問卷

-「面質-否認」的陷阱

-「專家」的陷阱:造成案主為了治療師被視為專家的需要,而被剝削

-「標籤」的陷阱:
可用回映和重構技巧,
「不,其實我並不在乎那些名稱;可是,聽起來你像蠻在意的,你會擔心嗎?」
「重要的是使用古柯鹼對你的傷害,以及你想怎麼做,這才是我關心的。」
如果案主自己接納,我們也不用反對。

-「各說各話」的陷阱
從案主所關心的,而非治療師所認為最重要的主題開始。

-「該怪誰?」的陷阱
責怪是不必要的:「諮商是不論對錯的,我對誰該負責不感興趣,我關心的是它對你造成的困擾以及你可以努力的方向。」
同樣使用回映(reflection)和重構(reframing)

‧可先在諮商開始前做一個簡短的結構性說明,讓案主安心,包括:
-你所能提供的時間
-解釋你自己的角色和目的
-描述案主的角色
-提及過程中將照顧到的細節
-一個開放式的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當代精神分析導論:理論與實務》:精神分析派典的異同&佛洛依德思想派典

Introduction to Psychoanalysis: Contemporary Theory and Practice  原文作者:Anthony Bateman,Jeremy Holmes  譯者:樊雪梅,林玉華 精神分析派典的異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