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4日 星期四

《意義的呼喚》


Was nicht in meinen Buchern steht. Lebenserinnerungen 
 作者:Viktor E. Frankl 
譯者:鄭納無


在亞隆的存在主義治療系列《無意義》一章時,書中一個維克多‧法蘭可的病例讓我印象深刻。他利用賦予過去的光輝意義,激勵了一位得到絕症的婦人,讓她重新樂觀起來。面臨無法逃脫的苦難,或是疾病與失能,我們無可避免的會感到絕望,這種無力感是很難被說服和安慰的,但意義治療給這種無意義的苦難開了一條出路。

維克多‧法蘭可是意義治療法和矛盾意象法的創始人。在學習失眠治療的時候第一次聽到矛盾意象法,真覺得這個療法很聰明。看了這本自傳才知道,原來這兩個流傳後世的療法,都是他還在二十出頭的醫學生時代就提出來的。二十幾歲的法蘭可在維也納推動了許多公益的諮商計劃,也和佛洛依德、阿德勒等大師有深厚的交誼,在還沒經歷集中營的折磨之前,就已四處推廣意義療法,並完成他的代表作《活出意義來》的初稿。

法蘭可提出三種價值來衡量生命的意義,成就一種創造、一種人與人相會相愛的經驗、以及勇於面對無法改變的命運,將苦難轉化成人類的成就。這是他還在二十四、五歲就提出的概念,而後在生命中他也讓這三種價值發光發亮。

書中呈現他和家人要被送到集中營的那段歷史,真的讓人很難想像,暴虐殘忍的種種政策,完全沒有反抗的餘地,頂多能躲則躲:猶太人不能結婚、不能生子,猶太人隨時要擔心自己和家人會被遣送到集中營,還會被無情的分開。有時候作者僅差一點就要被送往毒氣室,生與死僅一線之隔,這種,這一切荒謬的種族滅絕政策沒有給受害者一個合理的解釋。

法蘭可的父母和第一任妻子都在不同的集中營分別過世,他也兩次因為疾病,除了正式出版《活出意義來》是他活下去的動力之外,他也發展出了一個超越這本書,更超越他自己的生命意義。他本來是能移民到美國的,但卻聽從了石碑上的神啟與父母留在家鄉接受人生的畢業考試,關於這一點,除了從文字中能驚見於他的樂觀,他也珍惜人與人的相會。人與人的相會比起意義治療本身的技術,更是帶來治療的核心。


常常聽到的話是,比起發生過什麼事,你如何看待他更加重要,這本書的快樂氣氛是很好的例證,我想看完最重要的事就是趕快去買《活出意義來》來好好拜讀一番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當代精神分析導論:理論與實務》:精神分析派典的異同&佛洛依德思想派典

Introduction to Psychoanalysis: Contemporary Theory and Practice  原文作者:Anthony Bateman,Jeremy Holmes  譯者:樊雪梅,林玉華 精神分析派典的異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