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3日 星期三

《Bowen家庭系統理論之八大概念:一種思考個人與團體的新方式》

The Eight Concepts of Bowen Theory: A New Way of Thinking About The Individual and The Group 
作者:Dr. Roberta Gilbert  

在人們口中常常聽到,自己和原生家庭數十載愛恨糾葛,是如何變成長大後揮之不去的夢靨;雖然不承認,仍隱隱發覺心理有一部份,仍凝結在小時候那個痛徹心扉的時空,切不斷,理還亂。

人是群體的動物,處在一個不健康的家庭或團體,甚至能讓我們生病,但這如何發生呢? 這本輕巧好讀的小書,濃縮了Bowen家庭系統理論的結晶:八個很有趣並可以解答這個問題的理論。 

首先,每個核心家庭就是一個情緒單位,為了求生,處理孤單,人們在裡頭逐漸融合,失去自我,任何情緒都會傳染開來。融合的程度可以用自我分化量尺來衡量,低分化程度的人,容易與他人形成一團界線模糊的自我,在其中尋求愛與認同。 這樣的家庭和團體,傾向將感情和事實混在一起,根據事實自主判斷的行為會被視為傷害團體的感情, 這樣我們知道為什麼用愛來威脅服從,可能導致小孩缺乏自我界線。

融合的團體可能引發很不舒服的焦慮感(這讓我想起”被吞噬的恐懼”這個名詞),其中一方再也受不了了,決定擺脫這一團,加以切割,可能是情感的或地理的。一開始可能會覺得很有快感,但長期下來,避免接觸反而導致更多的焦慮。 

但為什麼同一個家庭,有些小孩跟爸媽的關係更為緊密而衝突(或者是另一種:壓抑而暗濤洶湧),有些小孩的自我卻能受到更多的尊重,讓那些被綁住的兄弟姐妹恨得牙癢癢呢?

Bowen的理論也能解釋:一個雙人的關係中,焦慮無處宣洩,就傾向拉一個倒楣的第三者,轉移這個不好的感覺。 這常見於外遇的場景,有些小三被利用來逃避跟元配間的問題,最後哀怨煩惱對方三心二意的反而是自己。 在家庭,經典的案例是,爸爸工作不順,對媽媽挑三揀四,可能造成媽媽遷怒小孩,最後反而造成孩子出狀況。

孩子出狀況後,透過對孩子的擔心,這對夫妻成功讓小孩轉移了一切的問題,而被過度關注的孩子,症狀更加劇……沒加入這個循環的其他小孩就成了自外其中的幸運者。
 然而:所有的事情都是平等的,每個人在家裡的位置都各有見長,形成家庭星座的概念。 

這本書讓我看得心服口服,我的家庭經驗好像都能在裡頭找到位置,然而,我們該如何逃脫這些陰魂不散的負面影響? Bowen強調,家庭治療師必須完整研究並處理好自己和家庭的關係,才能好好地保持中立,認識自己陷於其中的模式,站在更高的視野逆轉困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當代精神分析導論:理論與實務》:精神分析派典的異同&佛洛依德思想派典

Introduction to Psychoanalysis: Contemporary Theory and Practice  原文作者:Anthony Bateman,Jeremy Holmes  譯者:樊雪梅,林玉華 精神分析派典的異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