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7日 星期日

《塗鴉與夢境》



Therapeutic Consultations in Child Psychiatry 
作者:Donald W. Winnicott 
譯者:廖婉如

                 面對小孩的情況,往往直接問都問不到直接的答案,畢竟孩子也不一定意識到問題所在,他們可能會無意間或用其他的方式透露線索,但方式跟大人是不同的。答案可能在幻想世界或在夢境裡,溫尼考特的塗鴉遊戲是讓孩子放鬆的過程,幻想從中開展出來。作者認為幻想是一種過渡性現象,是孩子由清醒轉為入睡的過渡狀態。入睡是困難而讓人焦慮的。溫尼考特會去了解孩子是怎麼入睡的,大部份孩子會有毯子、娃娃等過渡性客體。適當的時機,再出其不意地問孩子作過什麼夢,延伸到更深層的自我。

                 不就是夢嗎?現在大人的我對於夢,常常只剩被鬧鐘叫醒前沒邏輯的零碎畫面,而不像作者解析孩子們的夢描繪那麼深刻,但回憶小時候的夢,有好幾個夢印象真的很深刻,我還記得自己第一次意識到自己做夢的情景,那時夢到一個騎掃帚的巫婆,在黑夜裡對我邪笑,這個夢嚇了小時候的我好久。之後又陸續夢到,自己在夢中控制某樣機器,一個不小心就會死掉,或是被恐怖的東西追殺的夢……

人一旦有辦法描繪出潛意識,便是遠離最深層的潛意識,最深層的潛意識內容是無法言諭的。社會提供給孩子名稱,口語表達的能力,童話故事,神話,幫助孩子面對無以名狀的莫名恐懼。

                 幼時不知道世上有哪些真正的危險和痛苦,所以一個惡夢就能創傷半年。但,如果真不知疾苦,那為何會作惡夢?還是說,其實最深的恐懼和純粹的恨在寶寶時那用盡全力的哭喊中就已經經歷過,只是透過人格漸漸整合,我們得以獲得面對噩境的自我力量,而這樣的可怕就留在兒時的惡夢中。

                 作者和孩子的對話看起來非常輕鬆寫意,但他強調這些都是依據多年的學術工夫才能形成的,專業唔談特有的溝通:不是去收集孩子經歷的生命事件,而是互動方式能讓孩子呈現出內在歷程,發覺孩子生命中的重大苦惱。

                 孩子如果特別提到某段過去,往往都是承受精神壓力的時期。有一整章,研究反社會行為的發展歷程:孩子生命中經歷過一段剝奪和失落,而形成斷層,比如說幼時生病住院跟家人隔離一段時間,或是弟弟妹妹出生,分掉了幾年的寵愛。偷竊形為是對剝奪的持續反彈,孩子潛意識覺得有權將母親偷回來,強迫性地想跨越生命的斷層,很多有反社會行為的孩子意識上是會一直否認自己行為的,這顯示了孩子人格結構裡的隔離作用和否認作用,由於隔離,偷竊時不會有罪惡感。

                 很多的詮釋相當大膽,有時候我看著會覺得這會不會像操弄小孩?作者自己給出解答:

詮釋越少越好,詮釋本身並沒有療效,但可以加速療效。自我在治療師的支持之下,首度將這些經驗同化為整體人格的一部分。


                 而與小孩的會談,在性方面的象徵有露骨的討論,這讓我不禁擔心分析學派在台灣的走向是否會受到限制?畢竟在台灣這樣的討論好像還是很驚世駭俗的。但已經從過去的不得質疑父母權威,演變到現在大家可以坦然的檢討父母對自己的影響。我想精神分析的文化和台灣本土文化,是一直在交互影響著的,最後必然會有自己獨特的風貌。

1 則留言:

  1. Hotels near Hotels near Casino de Casino de Casino - Mapyro
    Hotels 1 - 12 of 74 — Search by area - see available 영천 출장안마 hotels 군산 출장안마 near Hotels 1 - 12 of 74 동두천 출장안마 search by 천안 출장샵 Mapyro. 용인 출장마사지

    回覆刪除

《當代精神分析導論:理論與實務》:精神分析派典的異同&佛洛依德思想派典

Introduction to Psychoanalysis: Contemporary Theory and Practice  原文作者:Anthony Bateman,Jeremy Holmes  譯者:樊雪梅,林玉華 精神分析派典的異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