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7日 星期日

《兒少性侵害全方位防冶與輔導手冊》

作者: 陳若璋


               最近的「林奕含事件」,讓許多性暴力受害者勇於跳出來說出自己的經歷,也有許多先進撰文分享受害者和非典型受害者的心理歷程,讓大眾對如何照顧性受害者有更深的認知。

               性傷害長期發生在人格建構期的幼年時期,傷害尤其嚴重。加害者利用孩童的善良和體貼,讓他們價值混淆,例如威脅孩童:告訴媽媽的話,媽媽可能會難過生病死掉。或是說:這是我們之間的祕密。強暴和社會意識型態的建構有很大關係,社會建構了男性對女性的看法,例如:說不就是要、女人是男人的財產等等。不只讓加害者順理成章,也影響受害者對自己的看法,孩童不知道自己說出這個受害的秘密會得到什麼回應,也怕別人眼中的自己,會不再是真正的自己了,而是貼上了一層標籤。

               接到通報的第一週是高危險期,最重要的是馬上確保受害人的安全。作者曾旅美,見識他們完善的體制,兒少性侵害處理中心有三大系統:諮商中心、校方學務、及委員會互相制衡,三方都不得將案子壓下來。最貼心的設計就是受害者的醫療錄影帶,受害者在通報就得以到中心接受全方位的醫療診察,過程拍攝影帶,之後所有的問訊都以影帶為標準,既可避免重覆問訊,也可避免醫師受到壓力改變證詞。社工和警察的辦公室設在一起共事,工作人員間能互相支持,也能提供一次性的偵訊。建築並有受害者和加害者隔開的設計,兩邊在調查時出入口是一前一後,不會遇到,保護受害者免受二次傷害。

                 調查員針對困惑,表達能力尚未成熟或受到影響的兒少受害者,如何在不傷人的情況下問出最接近事實的證詞非常重要。調查員要先檢視自己是不是帶了不客觀或成見,最好能使用考量年齡發展的兒童語言,一對一單獨問訊。先讓孩子放鬆地談,不能用引導式問句,要讓孩子知道,他們可以隨時修正自己的證詞。如果言語能說的都已經表達完,再考慮使用娃娃屋與輔助娃娃,絕不要用身體做說明,要叮嚀孩子,這不是玩遊戲或假裝。錄影下來的證詞在法庭上播放,有助於讓加害者面對現實。

               家內性侵的案件,需要被遷出的是加害者,而非被害者。讓被害者遷出去寄養家庭的話,暗示著認為受害者而非加害者受罰。台灣政府為受害兒提供半年到一年的強制團體治療,家族的到府治療、家族成員團體治療也是必須的,如母親不配合治療,監護權將轉移。加害者除受法律制裁之外,也需接受心理輔導,加害者治療後,再犯率是下降的。

              迷惑、恐懼、懷疑、不安、猶豫等感受,和持續的否認和為受害保密,受害者會產生深深的孤獨感。受害兒童會以假裝或幻想的方式來隔離現實經驗,使虐待發生時不感到痛苦,產生解離性人格違常。加害者強而有力的形象會使得受害者懷疑自己對身體的控制力,認同內化了自己受害者角色,容易發生重複性創傷( Revictimization )。代間傳遞現象(Generational Transmssion ),亂倫受害者在成為父母後,也容易誤認親子間親密的行為及情感一定伴隨性的意義,因此不但與子女疏遠,甚至也虐待他們的孩子,將亂倫行為傳遞下去。

              受害兒童的治療並不簡單,包括:行為治療、性教育、和「心理分離」。受害者往往除了身體的傷害,自我形象也蒙受扭曲,「心理分離」強調了解加害者的行為是病態行為,受害者不一定要和他一樣。情感表達長期受忽視及扭曲的被害人,常無法精確地掌握憤怒的表達,而有暴怒的情況。「憤怒演出」可以幫助受害者從小小的情緒開始,了解憤怒其實是有等級的。

              無論是家外或家內性侵,母親的心理素質,能否扮演一個好的保護者,對孩子的心理影響很大。有些媽媽甚至會威脅要懲罰受害的小孩,這可能是反應她們孩提時遭遇的狀況,也可能是下意識的報復反應。不相信、否認、生氣、淡化或是害怕孩子不像之前那麼愛自己了等等,都因為觸及了母親深處的恐懼。很多受害孩童的母親小時候也有受害經驗,或是處於無能面對權威的狀態。她們需要並行的治療,可以讓她們談談被權威壓迫的經驗,讓她們練習說不,幫助媽媽查覺自己的感受,學習管理憤怒,並鼓勵用正向的方式向孩子分享自己的情緒。

               受害孩童有時候身體也會有舒服的感覺,或是對加害者混雜了恨和依附的情緒。這些衝突感覺的感覺進一步導致自我形象的受損和羞恥感,需要幫助他們分離和整合正負面的感受。受害者內心有深層的孤獨感,和將心情告訴可信賴的人的需求,最重要的是,治療師心裡必須對案主有真正的興趣,和毫無成見地關心案主的最大福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當代精神分析導論:理論與實務》:精神分析派典的異同&佛洛依德思想派典

Introduction to Psychoanalysis: Contemporary Theory and Practice  原文作者:Anthony Bateman,Jeremy Holmes  譯者:樊雪梅,林玉華 精神分析派典的異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