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5日 星期五

《日漸親近:心理治療師與作家的交換筆記》



Everyday Gets a Little Closer : A Twice-Told Therapy 
 作者:Irvin D. Yalom, Ginny Elkin 
 譯者:魯宓


這本書很有趣,因為他是亞隆和他的案主金妮的交換日記,寫下彼此對治療的心得,過一段時間再彼此交換。這活動讓亞隆知道治療師認為的和實際在案主上生效的療癒因子往往非常不同,這個論點在他後續的著作中亦常常提到,除此之外,這本書也讓我們窺視和觀摩大師在治療室裡的祕密。

雖然如此但我常常讀到出戲,這位同時是位作家的病人金妮,文筆對我來說實在太有距離感了,不禁讓我覺得這位金妮是故意躲在大量的隱喻後面控制讀者,避免去定義自己,就像一個沒有謎底的謎題。

這樣的害怕來自她的自我否定,金妮有邊緣性病理,她無法做自己,無條件順從男友,而且常常破壞自己的好感覺,有分離-個體化的問題,許多地方有仿若人格的色彩,她自己說是在演戲,演出她的形象,但她並沒有體驗她自己。看她文章中一直自貶有時會讓我覺得煩悶和生氣。

亞隆一開始的手法讓我不解,但後來有開始慢慢了解其用意,(加上他有一整篇的後記解說他的治療架構,非常棒!),在金妮初期的會談中,明明她是因為人際關係困擾求助,亞隆卻一直要撩起兩人間的潑瀾,尤其用情慾的聯結,而很多時候我感覺不到金妮對他有這樣的移情。

後來我發現他或許是想要讓金妮陷入移情官能症,讓自己變成卡爾(金妮男友)的化身,而可以透過此時此地分析改善人際模式。這時亞隆重點擺在,用連續的情緒觸動和對觸動的反思,將金妮帶到改變的決擇點,然後在依賴治療師的次要滿足打敗了改變意志的時候,給予詮釋。

金妮和他男友最後與亞隆協同治療了一段時間,在他們感情溝通的過程中,亞隆醫師成為了他們生活的一部份。亞隆點出了心理治療有其殘酷、矛盾和不平等,個案當下只有一位治療師,但治療師卻需將時間分給許多個案。治療師的想像會一直出現在病人的生活中,就連他們書信中的稱謂都不平等(金妮對亞隆是第二人稱,亞隆對金妮則是第三人稱),然而治療師能做的就是在那五十分鐘內用全副心力與病人相會,而這樣的時刻,也將成為治療師珍貴的回憶。


最後其實還蠻感動的,過程中金妮一直想為討好亞隆改變,亞隆說:照我的話去做,但是是為妳而做。最後金妮慢慢變得能採反對態度,她和男友在發現彼此不適合後兩不相欠的分開,金妮不再是只能被拋棄和被選擇的姿態,可以為自己而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當代精神分析導論:理論與實務》:精神分析派典的異同&佛洛依德思想派典

Introduction to Psychoanalysis: Contemporary Theory and Practice  原文作者:Anthony Bateman,Jeremy Holmes  譯者:樊雪梅,林玉華 精神分析派典的異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