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4日 星期四

《不用怕,自戀》


Rethinking Narcissism
作者:Dr. Craig Malkin 
譯者:錢基蓮

自戀,並非是一件壞事,健康適度的自戀有助欣賞自己、成全別人,讓自己放膽追求目標,但不健康、過度的自戀可能導致自私自利和剝削的行為,但自戀太少也不好,可能會怯於表達自己的需求,不敢有企圖夢想。

要怎麼知道自己落在哪裡呢?本書的作者馬爾肯醫師和伙伴們發展出的「自戀光譜量表」將自戀分為10個等級,最不自戀(作者起名:自隱)的是0分,最極端自戀的人可以到10分,書裡有個簡易的測驗可以幫你定位你是第幾級。

不健康的自戀是怎麼產生的呢?雖然天性也有影響,但大部份跟教養和文化有關。嚴格控制型的父母和和只在孩子表現優秀時注意他們的父母容易養出自戀人格小孩,因為他們發現在高度自戀父母的控制下要做獲得注意,只能先反過來控制別人,並且孩子可能為了贏得父母的愛,無所不用其極。

漫無目的的稱讚孩子並給他們不切實際的目標也可能讓孩子產生不健康自戀,這種管教法表示並不在意孩子實際的能力和困難,他所學會的只是打高空。縱容不管教也是,因為孩子從未學習到自己的行為會如何影響他人的感受。

身為一個未來的父母,我最關心的,莫非於書裡教我們如何養出健康自戀的孩子:怎麼適當地管教並同時培養有同理心的小孩,書裡有一個可憐的母親從小被嚴格管教到大,他遇到自己蠻橫拔扈的小孩,常常煩惱要如何管教,太嚴格了,怕給小孩留下像自己一樣的心理陰影,但是好言相勸孩子並不買帳,但忽略了孩子在搗蛋的當下,其實他本身也有需要被認出來的情緒,孩子自己也不知道,需要被父母標記出來,並示範怎麼應對。

 如果父母親害怕孩子的情緒,孩子也會不知道怎麼面對自己和別人的內心。 作者提到可以運用這樣的方式,教導孩子辨認自己的情緒:在你自己有情緒的時候說出來,然後把這個情緒和你的行為連接在一起。或在孩子情緒的當下,請他們選擇一個最適合當下的感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當代精神分析導論:理論與實務》:精神分析派典的異同&佛洛依德思想派典

Introduction to Psychoanalysis: Contemporary Theory and Practice  原文作者:Anthony Bateman,Jeremy Holmes  譯者:樊雪梅,林玉華 精神分析派典的異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