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6日 星期二

《精神分析引論》:第三講、第四講

Introductory Lectures on Psycho-Analysis
作者:Sigmund Freud 
譯者:彭舜


第三講:失誤動作()

失誤動作不只是一個心理過程而已,而是本身具有意義和意向的。這裡討論了口誤,口誤的意義,包括說反了、增加另一個意義、表達對立意義等等的種種「干擾」。說話者被問到這個失誤的時候,他不一定會查覺到真正的意義,但傾向於用第一個想到的念頭來解釋:這就是精神分析的原型了。但是,我們要怎麼確定失誤者真正的意圖,就是我們斷定的如此這般?佛洛依德說明了他的態度:科學往往都是由假設構成的,不然就變得跟宗教教條一樣了。因此我們即使不能得到直接的證據,我們也可以找尋間接證據,或是從後來發生的事件回來證明。


P67
"當我們提到心理過程的意義時,我們意味的是這一心理過程所欲完成的意向,及其在心理連續體中的位置,在我們的大多數研究中,我們均可用「意向」或「目的」來代替意義。那麼當我們認為我們在失誤動作中發現了一種目的之時,會不會僅僅是一種錯覺,或是對失誤動作詩意的誇大呢?"

"這其中,又以那種把自己要說的話說反了的案例最為清楚。"

P68
在其他案例中,口誤雖不表達恰好相反的情況,卻可以滋生一種對立的意義。(雖然不表達與原本要講的話的相反意義,但卻表達了和其情境完全相反的東西。)如:我不配講成我不願

在另外一些案例中,口誤則只是在所要表達的意義上增加了另一個意義,於是這個句子聽起來就像是好幾個句子的縮寫或凝縮。(如:屈指可數講成一指可數,其實想表達只有我了解”)

P69
"與此對照,有一些例子,失誤動作本身不具任何意義,因此明顯違背了我們的期待。"
"然而,更仔細研究這些例子,就會發現這些扭曲是很容易理解的。"

P70
"從這些例子中,你們可以看出,即使是這些更為晦澀難懂的案例,也可以解釋為兩段不同意向的話語間混合和互相「干擾」。"

"除了口誤之外,名字的扭曲還常發生在其他情境中,這種扭曲的目的是要貶低或冒犯某一名字。"

P71
"失誤動作絕非偶發事件,而是重要的心理活動;它們具有意義,是由兩個不同的意向的同時活動──或更確切的說,相互干擾的活動──所引起的結果。"

"首先,你們要問的是,這個解釋是適用於所有失誤動作還是只適於某些的失誤動作呢?其次,這種觀點能應用於許多其他種類的失誤動作,如讀誤、筆誤、遺忘、做錯事和遺失物品等嗎?再者,疲倦、興奮、心不在焉和注意力不及中等因素在其中究竟佔什麼地位呢?"
(他們並不是失誤動作的先決條件,就像歹徒在黑暗中搶奪,但兇手並不是黑暗)
"最後,失誤動作的兩種相互競爭的意向,其中一種往往是顯而易見的,另外一種則不一定,那麼,我們如何推知後一種意向呢?假如我們認為已發現了它,又怎樣證明它不僅是一種可能的目的,而且還是唯一正確的目的呢?"

P74
"在許多案例中,這另一種目的也同樣是顯而易見的,只要我們有勇氣承認失誤結果本身是有效的,那麼,我們便可以從失誤的結果看出這個目的。"

P75
我們可以讓說話者直接為我們提供訊息:
"我們必須問說話者為什麼犯這個錯誤,問他能否予以解釋,否則他或許會忽略這個錯誤而不想做出解釋;但一經查問,他就會用他所想到的第一件事來解釋。現在請諸位注意,這個小而積極的步驟已經是一種精神分析,而且是我們將來開始的每一個精神分析探索的原型。"

P78
"你們若認為科學全由確已證實的命題構成,那就大錯特錯了。對科學提出這個要求,未免有失公允,只有那些渴求權威,甚至想以科學教條取代宗教教條的人才會提出這樣的要求。"

"科學思維方式的一個特徵,便是在向確定性趨近的過程中獲得滿足,以及在缺少最終證據的情況下,仍能致力於更深入的建設性工作。"

P79
"間接的證據呢?我們可根據失誤動作以外的類似現象,例如,我們認為一個人因為口誤而說錯人名,和故意說錯人名有著同樣的侮辱意圖。其次,根據失誤動作發生的心理情境、發生失誤動作的人的性格,以及他在失誤之前的印象、考量失誤動作也許是對這些印象的反應。"

有時,我們還必須等到研究了後來發生的事件之後(它們彷彿藉由失誤動作預示了自身),才能證實我們的猜測是否正確。

P81
"一般說來,意向的遺忘可以追溯到一種相反的不願實行此意向的思想流。"

"失誤動作可能具有意義,同時它們還會告訴我們如何從伴隨的情境推知或證實失誤動作的意義。"

P84
"這些現象的累積也表明失誤動作並非突發事件,而有其用意。最後,不同種類的失誤動作之間的可互換性表明了失誤動作中最重要和最獨特的東西是什麼,不是他們的形式或他們運用的方法,而是他們所欲達能而能以各種不同方法達成的目的。"

P85
"我們的解釋不過是一種假設,連我們自己也不太看重,然而隨後發生的事件卻可以證明我們的解釋是合情合理的。"

P86
"這些事例中的失誤動作好比是古人所謂的預兆和徵兆"
"行動通常會把自己偽裝成一種被動的經驗。"

第四講 失誤動作(續完)
佛洛依德在這一講清楚的定義了,失誤動作是「干擾意向」和「被干擾意向」兩種意向相互妥協的結果。這些干擾意向,無論是已被失誤者所知,但被強行壓制下去的,或是失誤者打死不承認,卻能透過失誤本身展露其存在者,都代表說話者想說某些話的意向受到壓抑。後文也討論到了,有時對一件事情的聯想,會因為聯想碰觸到某些令他痛苦的回憶,導致這件事也被遺忘了,這就造就了干擾意向和被干擾意向間有時沒有直接的關係,只有遙遠而牽強的關係。這裡他發現了一個原則:記憶不願意回憶任何與痛苦情感有聯繫的事物。


P90 
"佛洛依德並不主張每一個失誤動作都有意義,只要指出各種不同的失誤動作經常都具有意義便足夠了。我們的觀點指能解釋日常生活中的一部份錯誤,我們應該牢記這種限制。"
"這就是精神分析的第一個結果,使心理學延伸進入一個不屬於他的現象領域。"

P91
"失誤動作是心理活動,比說失誤動作具有意義還要模糊。"
"心理生活中可觀察到的一切都可以說是一種心理現象,問題在於這一特殊心理現象是否直接來自身體的、器質的和物質的影響、亦或最初起源於其他心理過程,而在某處才開始受到一系列器質性因素影響。"

"比如說偶發或症狀性的動作,如擾弄服飾、身體某個部位等等,由於沒有可以反對和干擾的另一意向,所以不同於失誤動作,另一方面,它們又與我們視為情緒表達的姿勢和動作不知不覺融為一體。我認為這所有的現象都有意義,都可以和失誤動作作同樣的解釋,都是真正的心理活動。"

P92
"口誤中的干擾意向在內容上可能跟被干擾意向有關,牴觸、更正或補充被干擾意向,但在更模糊的事例中,在內容上可能跟被干擾意向毫無關係。"

P93
"觀察結果表明干擾來自於不久前盤據那人心頭的一系列思想,而產生了後續的結果。"
"干擾意向和被干擾意向之間也存在著一種聯繫,但不是內容上的聯繫,而是一種人為構建的、通常循著極為勉強的聯想路徑的聯繫。"

P94
各種事件大致可分為三組,第一組包括那些說話者已知的干擾意向,且在口誤之前就對他有所注意的案例。第二組是說話者同樣承認自己有干擾意向,但不知道這一意向在出現錯誤之前就非常活躍。第三組,說話者強烈拒斥對干擾意向的解釋……

"(在前兩組中)干擾意向都被強行壓制下去了。說話者決意不將這種意向用言語表達出來,於是口誤就產生了:也就是說,那個被強行壓制下去的目的,可能透過改變說話者允許的意向來表達,或者透過與它混在一起,或者透過取而代之,違背說話者的意志以言語表達了出來。"

P96
"說話者想說某些話的意向受到壓抑,是口誤發生不可或缺的條件。"

P97 
"失誤動作是兩種意向相互妥協的結果。"
"那個被反抗的意向既沒有完全被壓抑,也不能絲毫未損地實現。"

"從這個例子中,你們可以了解到我們心理學的目標。我們不僅要描述和分類現像,而且要把它們看做心理中各種力量相互作用的徵象,看做各種有其目的的意向或彼此並存或彼此對立的表現形式。"

P104
"倘若絕大多數例子都已證實意向的遺忘導源於反抗意志,那麼即使被分析者不證實或甚至否認我們所推斷的反抗意志的存在,我們也敢於堅持我們的解釋。"
(比如忘記還書、付帳或還債)
"只要該意向透過遺忘顯露出自己的存在便足夠了。"

"我們首次發現了一個原則,這個原則之後在精神官能症的病因解釋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記憶不願意回憶任何與痛苦情感有聯繫的事物,對這些事物的回憶將會重新喚起那種痛苦的感覺。"

P106
"為了防止遺失名字而故意造成的聯想鍊,有時反而會造成名字的遺忘。"

P107
"要知道心理生活是相互對抗的目的競爭和決鬥的戰場,或是以非動力論的觀點來看,它是由種種互相對立的事物所構成的。一個特定目的的存在並不排除相反目的的存在,兩種對立的目的是可以並存的。問題只在於這些對立雙方對彼此抱持什麼樣的態度,以及它們究竟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


P108
失物背後所包含的更深遠的原因,不勝枚舉。比如消災解難(貢獻給命運)、反抗、自我處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當代精神分析導論:理論與實務》:精神分析派典的異同&佛洛依德思想派典

Introduction to Psychoanalysis: Contemporary Theory and Practice  原文作者:Anthony Bateman,Jeremy Holmes  譯者:樊雪梅,林玉華 精神分析派典的異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