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3日 星期二

《精神科會談技巧》──第三章:非語言行為:會談就像啞劇


Psychiatric Interviewing: The Art of Understanding 2/e
作者:Shawn Christopher Shea, M.D.
編譯:陳文慶醫師、孔繁鐘醫師


彈性使用不同方式,如沒有目光接觸的個案,點頭和眼神效果不大,需要活潑的語調

‧非語言溝通:使用普遍被接受具有特殊意義的象徵(如:中指、比讚)
‧非語言動作:沒有被普遍認同的單一意義,也不一定是刻意要傳達什麼訊息(如:一直抽煙)
※沒有一種非語言動作的知識稱得上是「事實」:最好把它看成一種有關技巧或藝術的演化

1.      非語言行為的基本原則

i.                    空間學(proxemics)決定人際空間的不是地理上的距離,而是感覺器官的輸入強度(如聲音、嗅覺等)

會談:距離1.2-1.8公尺為宜
(親密的距離(0-45cm):觸覺、嗅覺、熱感覺為主。視覺降低
個人的距離(45cm-1.2m):嗅覺、熱感覺重要性降低,視覺變重要
社交的距離(1.2m-3.6m):聲音和視覺最重要
公眾的距離(3.6m以外):聲音和視覺為主,個人的獨特性變模糊
※「電梯效應」:因為人為導致的過近距離反而讓彼此的互動管道關閉
※文化的影響、性別影響(男與女坐的最近,男與男坐得最遠)

ii.                  運動學(kinetics)

Ray T. Birdwhistellintroduction to Kinesics: An Annotation System for Analysis of Body Motion and Gesture
Albert Scheflen:運動學的行為常有控制別人舉動的作用

iii.                副語言學(paralanguage)

訊息是如何被傳遞的:聲調、音調高低、聲量、流利程度
「讓我不高興的不是你說的話,而是你說話的方式」
‧言語障礙發聲法:口吃、口誤、語音重覆、字詞遺漏、字句未完成、唔、嗯…..
è壓力、焦慮
‧促談:嗯哼、繼續
è聲調太快感覺會很急


2.      非語言行為的臨床應用

i.                    評估個案

※精神病性個案在社交的非語言行為有潛在的缺損,精神官能症者則無,如:

‧缺乏視線接觸,或眼光越過醫師:一般人的眼神在說話前會先將目光移開,最後快說完時會注視著對方,做為訊息傳送完畢的信號。而憂鬱時眼光常是往下看。
‧「談話的標記」減少:一般開始說話時會搭配手勢,說完話後會放在休息的位置。缺少的肢體動作可能是重鬱病或精神病病理的表現。
‧「切斷(cut-off)」、緊張性退縮(一種強力的切斷):用來減弱環境壓力的非語言行為,若強烈到影響社交,就可能是精神病性程序的指標。

‧四種視覺切斷:不知道剛才你心裡閃過了什麼念頭?
「迴避(evasive)的目光」、「飄移(shifty)的目光」、「顫動(stuttering)的目光」、「打結(stammering)的目光」

※思覺失調症:嫌惡注視、情感平板併眉毛動作減少、意志消沉的姿態、身子斜靠會談者的反方向

※憂鬱症:非語言行為可做為臨床症狀改善的指標
  ‧激動性憂鬱:困惑的表情、皺眉、嫌惡注視、激動、縮著身體、身體傾向會談者
  ‧遲滯性憂鬱:注視略為增加、動作緩慢、自我感傷、情緒空洞、身子斜靠會談者的反方向

※其他狀況
 ‧人格疾患:短暫地傾入他人領域è做作性人格或邊緣性人格
             明顯表達不感興趣è不在乎會談者感受的反社會人格
                            邊緣性人格或自戀性人格的操縱策略
                            被動攻擊的傾向
‧高度焦慮:自主神經系統活躍、「替代性動作(如搓衣服)」的出現或停止
‧壓力:鼻翼微微顫動
‧即將哭泣:下巴顫抖、眼睛濕潤
‧欺騙:手勢減少,頭部以下的姿態動作洩露祕密、不尋常的替代性動作、反應時間延遲、較尖銳的音調
※不一致的副訊息可能令人困惑,代表可能有隱藏的混合感受

※「動作的交互激盪(kinesic reciprocals)」:原先從事的某些共通行為,最後會增強成為特殊動作。(如:調情)

※自我碰觸行為:個案正感受著痛苦或焦慮

ii. 運用非語言行為來跟個案契合

         ※坐位的安排:
‧面對面的眼神交會會帶來面質的感受,共享的視野較大的安排,能增進融入

         ※「反應性區域(responsive zone)」:停留在這裡醫師既能尊重個案對個人空間的感覺,也能讓醫師的動作對個案有即時的衝擊(如:專心聆聽而微向前傾),隨融入程度而起伏。多疑的個案適合大一點,如要對憂鬱或退縮的老年個案做認知檢查,需要近一點以引起其注意力。
         ※碰觸個案:可能造成精神病或做作性人格個案的誤解。醫師需檢視自己是否有被視為「安慰的天使」的需求。

         ※姿態模仿:積極增進契合

         ※促談技巧:目光接觸、微笑、打手勢、前頃20度、單純地點頭

         ※注意不要對老人、青少年或精神病病患有特別不同的聲調!

         ※追根究底的個案會追究醫師的每個非語言動作,最好能透過錄影技術改進。

         ※作筆記:首次會談應減少,與妄想中個案應避免。「為了確定我記得的事都正確,我要作一些紀錄,你覺得可以嗎?」

         ※潛在暴力個案:
           ‧考慮診斷(最常見是酒精中毒)和暴力史
           ‧預防措施「千萬不要轉身背對著你的個案」,通知他人,警衛或帶警鈴
           ‧判斷個案的家屬在安撫他還是激怒他(分開對立的家人)
           ‧用非語言行為使個案平靜:平靜的聲調並避免替代性動作、減少目光接觸、不要舉起手、不要將手放後面、放低肩膀、距離拉遠、坐靠近門邊
‧猜測個案的需要是什麼,順著個案的需要來談
           ‧早期的警訊:激動的行為、諷刺的言語、挑釁的姿態,拒絕坐下(請坐吧,這樣能讓你放輕鬆)、突然伸手指著醫師、瞪視、懷疑的表情、言行更為混亂

           ‧晚期的警訊:意向動作(intension movement),如握拳、緊握物品、切齒咆哮、高舉握緊的拳頭、揮空拳姿態(vacuum gesture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當代精神分析導論:理論與實務》:精神分析派典的異同&佛洛依德思想派典

Introduction to Psychoanalysis: Contemporary Theory and Practice  原文作者:Anthony Bateman,Jeremy Holmes  譯者:樊雪梅,林玉華 精神分析派典的異同 ...